美苏冷战史研究

  • 破解苏联“阿喀琉斯之踵”——冷战时期美国对苏农业情报活动及其对遏苏大战略的策应

    赵水静;忻怿;

    苏联农业被美国中情局喻为苏联经济的“阿喀琉斯之踵”,有关苏联的农业情报成为冷战时期美国评估苏联综合国力和制定遏制政策的关键因子。冷战早期,美国注重通过人力渠道获取苏联农业情报,70年代以后又强化天基侦察和大数据模型改进农业情报的获取。美国有关苏联粮食持续减产、经济见顶等判断,激发了制苏的“新冷战”逻辑。据此,美国采取粮食禁运、销售、信贷等手段,打击苏联油气外贸支撑粮食进口的循环,恶化苏联农业困境;而巨量粮食进口严重消耗苏联外汇,影响了其自身通过引进西方技术改造国民经济体系。口粮和饲料长期难以自给亦是导致苏联社会变乱的一项根因。美国技术至上主义的农业情报活动思路、对苏农业政策的“武器化”特质及其支撑遏苏大战略的实践,值得研究与警惕。

    2025年04期 No.289 3-13+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6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对抗与对话:美苏太空合作的动因与挑战(1961—1963)

    孔维琴;

    在冷战对抗和太空竞赛的背景下,美苏双方均意识到太空合作在政治、经济与科学上的潜在价值。经过磋商,双方陆续展开有限的合作,但在地缘政治和技术敏感性的重重障碍下,未能取得实质性成果。尽管如此,美苏在此阶段积累了宝贵的对话经验,初步搭建起太空外交的合作框架。美苏太空合作的尝试也是维护双方共同利益、维系人类共同命运的努力。

    2025年04期 No.289 14-25+42+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2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可控的合作”:美苏联合核查试验探析

    赵万鑫;

    冷战时期,美苏两国在对核试验进行监测和管控方面一直试图保持接触和寻求合作。1960年代后期,随着核均势与核对等局面的出现,双方核军控合作不断取得进展。1987—1988年,美国和苏联分别在内华达州和哈萨克斯坦进行了一系列旨在有效监测地下核试验的联合核查试验。通过“可控的合作”摸底,双方增进了对彼此核能力的了解,有助于管控分歧和减少误判,切实执行核军控条约内容,为两国在更广泛的军备控制领域开展合作奠定了基础,有利于维护全球战略稳定。后冷战时期,美俄核军控合作的滞碍使得国际核军控体系面临失序风险。联合核查试验是冷战末期美苏核安全关系中的一次重要合作,其历史经验对推动新时代的国际核军控与核安全治理具有现实意义。

    2025年04期 No.289 26-34+64+208-2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5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中国史研究

  • 皇帝“登场”:缪恭上疏与明代建文史编撰

    吴赵宜;

    明代弘治初年,台州人缪恭赴京师上疏言事,请封懿文太子、建文帝一系之后裔为王。此事不仅得到地方士人推重,也成为明人编纂建文史的素材之一。早期建文史书多借助缪恭事迹刻画建文朝臣陈瑛的奸臣形象,自嘉靖末郑晓《吾学编》书出,书写缪恭上疏故事明确承载歌颂皇帝之意。万历朝,受朝野政治氛围及建文史书体例变化的影响,缪恭上疏故事,发生普遍的细节改写及位置调整。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故事中的皇帝形象由隐没而走向彰显,“列圣向来关心建文”的认知也于这一过程中被建立、传播并日益明晰。建文史中的缪恭上疏故事书写,成为观察明代后期史家与皇权互动、史学编纂因应政治局势变化的一个很好案例。

    2025年04期 No.289 35-42+2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9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明代李恺治理辰沅苗区的方略

    黄阿明;

    嘉靖中叶,湖广辰沅诸苗持续兴起,明廷屡次遣师征讨。嘉靖二十四年辰沅兵备副使李恺莅任,总结洪武降至嘉靖时期本朝征苗史事,初步提出一套治理辰沅苗区的完整方略。这一方略不仅让李恺成功平定苗情,而且还为此后张岳平苗提供了直接的参考,在明清时期治理西南苗疆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04期 No.289 43-51+2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2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儒者之勇”:明清鼎革之际江南士人的殉难

    冯贤亮;

    明清鼎革,使无数人卷入了持久而辉煌的明王朝崩溃过程中。面临政治上的断裂与新的秩序过渡,士人生活中的殉国、殉难与殉节的行动,在这一时期变得突出而常见,都践履了人臣当尽节义、读书人须遵守名节的基本思想,更体现了儒者之勇。在江南,士人群体对于死有着不同的态度、情绪或行动,在政治断裂之际,为忠孝节义而选择死难的方式,并非少见,且多与水有关,在文化上应有其特定的意涵,而且已有“死水为良”的言说与实践,呈现出儒家的道德观在死难之际应有的严格主义,也构建了后人对于这个时代最具悲壮色彩的故事与记忆。

    2025年04期 No.289 52-64+209-2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7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晚清驻法使臣刘式训与中法越南外交交涉

    刘俊涛;

    中法之间谈判赎取滇越铁路老街至云南府段,法国企图借款给中国以获得高额利息,而清政府并无能力赎路。滇路索偿问题法国提出的金额从25万法郎,变为20万两,清政府委曲求全,完全满足了法国的要求,不过最终在设领问题取得有限的外交突破。清政府希望按照中法旧约在越南设领,保护侨民利益并管理海外侨民,也并未能够真正实现。中法边界的匪患和革命党人问题,是清政府的心腹大患,中法之间不断交涉,然而法国对待革命党人的态度与清政府大相径庭。

    2025年04期 No.289 65-72+2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4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细枝末节”的博弈:《国联调查团报告书》撰写地之争

    陈海懿;

    《国联调查团报告书》是国联调停九一八事变的重要成果,仅需考虑气候、交通等因素的报告书撰写地原本是细枝末节,融入政治内涵的细节却掀起一番外交波澜。在调查团选择撰写报告书地点的过程中,北平、北戴河、大连、青岛、威海卫等地相继出现,择地成为一项问题纷争。中、日、调查团围绕该纷争采取立场与举措,构成多边外交博弈,随着李顿宣布“随到随写”报告书,纷争告一段落,报告书由代表们分散在北平、北戴河完成撰写。报告书撰写地纷争实质上是由日本推行“满蒙经略”国策与执着变更地点所引发。中、日、调查团三方在该纷争中的态度,预设了九一八事变的调停结果。审视有关国联调查团的历史细节,有助于拓展九一八事变史研究的“以小见大”微观路径。

    2025年04期 No.289 73-82+2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9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沈惟泰、蒋廷黻与1930年代两次鸦片战争史的重构

    邹子澄;

    在1930年代短暂的学术生涯中,沈惟泰追随并拓展蒋廷黻的国际关系理念、学术方法与具体观点,在哥伦比亚大学完成博士学位论文《1839至1860年间中国的外交政策》,以中国外交政策的早期发展为线索重构两次鸦片战争史。尽管沈惟泰认为鸦片战争与亚罗战争都是缺乏理据的不义战争,但他不仅批评英国帝国主义,还更强调中国自身不愿学习西方的问题。他认为“强权即公理”是现代世界的法则,缺乏实力注定了过去中国外交的失败。1939年他改写博士论文,将对中国的自我批评上升至东方文化本质的层面,同时进一步淡化战争正义问题与对英国帝国主义的批评。沈惟泰的博士论文及其改写本不仅丰富了“科学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兴起的全貌,同时也展示抗日战争对历史书写的复杂影响。

    2025年04期 No.289 83-91+2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0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近代海派画家的身份重塑与观念革新

    杨莉萍;

    海派绘画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和文化交融的产物,是上海这座城市独特文化环境的缩影。本文运用社会文化学的视角探讨海派画家因地域文化的映射及市场环境的需求,从文人画家向职业画家身份转变的必然性。阐释了海派画家身份的重塑深刻影响了创作观念的革新及绘画作品的视觉转化和审美价值。剖析了海派绘画在继承传统文人画精髓的同时,如何创新性地表现个性、反映现实生活以及展现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形成了既有文人意趣又符合市民审美需求的现代性绘画样态。

    2025年04期 No.289 92-98+2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世界史研究

  • 论尼布尔对罗马史研究的贡献——以《罗马史》为中心

    张金存;周巩固;

    国内学界对尼布尔的研究并未充分展开,特别是他的成名作《罗马史》。实际上,他首先是作为罗马史家而出名的,这对于深入理解尼布尔在近代史学史上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他对罗马史研究的贡献可以从两个维度进行评估。第一从文本角度探究他对罗马早期历史的书写,包括对古代意大利诸民族的关注,对罗马建立和王政时期传说的批判,对罗马早期政制发展的考察,以及对罗马早期扩张的反思。第二从学术角度梳理他在罗马史研究领域承上启下的史学地位,在罗马早期历史被认为是不确定的基础上,他首次以科学精神真实地、系统地重建这段历史,奠定了罗马早期历史的研究方法与基本框架。正是他在罗马史研究领域所展现出的批判精神和方法,影响了后来的史家,从而成为近代史学转型的先驱。

    2025年04期 No.289 99-108+2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3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兰普雷希特与德意志帝国对外文化政策

    王思婕;

    与法国相比,德国较晚意识到文化关系在处理对外事务中的积极作用。法兰西联盟的成功启发了德国从文化纬度加强对外关系的新思路,但直到霍尔维格执政时期,对外文化政策的重要性才在德国政府内部获得广泛共识。历史学家兰普雷希特的文化史观构成了其对外文化政策的理论基础,并在阿尔特霍夫离世后成为德意志帝国对外文化政策最重要的倡导者。然而,尽管兰普雷希特强调学习和尊重各民族文化是国际理解的前提,但其最终目的仍是为德意志帝国的对外扩张服务;尽管他提出了大量的政策方针,但彼时真正付诸实践的极为有限,未能将他的对外文化政策理念发展为一项广泛的国际文化交往事业。

    2025年04期 No.289 109-118+98+2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3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援缅财团”与美国对缅甸的经济外交(1973—1981)

    安竣谱;史勤;

    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实力衰退,东南亚冷战渐趋缓和,此时奈温政府既为了发展经济从而巩固政权,又不愿承担过多国际义务以免卷入亚洲冷战纷争,因此希望仿效“国际援助印尼财团”模式获得美国援助,于是1973-1981年美国在“援缅财团”的推动下成功援助缅甸。“援缅财团”成立之初,美国仅利用大通银行向缅甸提供贷款援助,但越南入侵柬埔寨和苏联入侵阿富汗之后,美国转而主动向缅甸提供双边经济援助。由此可见,该历史进程的本质是冷战再转型背景下美国欲争夺东南亚乃至全球霸权、奈温政府为维护政权合法性所推行的经济外交策略。

    2025年04期 No.289 119-130+108+2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6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青年史苑

  • 北魏华夏化的道教语境:以《大代华岳庙碑》为中心

    张真;

    北魏太延五年的《大代华岳庙碑》记录了北魏重建华岳庙及祭祀体系改革,体现了寇谦之“人神和会”理念。一方面,寇谦之试图通过比附黄帝之世“人神异业”构建王朝合法性,超越族群界限,为皇权提供新的合法性支持。同时,寇谦之也试图将这一理念作为新天师道现实地位的理论依据。然而,这一阐述过于依赖太武帝个人支持,缺乏鲜卑贵族的广泛参与。随着北魏皇帝兴趣转移,其地位迅速衰落。《大代华岳庙碑》是研究北魏道教与政治互动的重要材料,揭示了道教融入权力运作及推动国家体制转型的努力,为研究中国历史上道教与政治关系提供了宝贵案例。

    2025年04期 No.289 131-139+2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3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英国人身保护令“自由传统”叙事的反思与重构

    王凌霄;

    英国人身保护令制度一向有着“自由堡垒”的美誉。通说认为,人身保护令起源于《大宪章》第二十九条“正当法律程序”原则,是英国法律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17世纪末的资产阶级革命中发挥了“反抗王权”、“捍卫自由”的关键作用。但是,这一叙事并不符合历史实际。人身保护令与《大宪章》及人身自由的关联是爱德华·柯克的创制,并非来自英国的“自由传统”。本文从英国普通法历史入手,还原爱德华·柯克创造这一论点的过程,重新评估“自由传统”的可靠性,揭示真实的人身保护令历史,为进一步祛魅“大宪章神话”和客观认识英国历史提供新的思路。

    2025年04期 No.289 140-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0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历史教育教学研究

  • 以文化人,以文润心——高中历史教学中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与特点的探索

    黄宇兰;

    历史教材当中拥有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素材和资源,历史课程与内容的衔接也能让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更加顺畅、切实和自然。贯通初高中教学,充分利用学生所学,在准确把握内容主旨的基础上,让学生尽可能习得审视、评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叙史见人的主角,在追忆丰富的个体与群像奋斗和选择的过程中思考文化与个体、群体、国家之间的关系,感悟中华文化“以文化人”的魅力与价值。

    2025年04期 No.289 154-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2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海洋文化融入高中历史教学的路径探析

    王海龙;孙晓光;薛伟强;

    中国海洋文化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背景下,海洋文化正逐步体现其深邃而独特的软实力价值,本文以中国海洋文化的概念与价值为依托,明晰中国海洋文化与历史教学深度融合是建设海洋强国的时代需求,是坚定海洋文化自信的价值追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渠道,提出落实教学目标、拓展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形式、创新教学评价等教学实施路径,将中国海洋文化融入高中历史教学,为历史课堂提质增效。

    2025年04期 No.289 161-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4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航海特色历史教育的学校课程建构探索

    刘季青;

    在普通高中走向多样、特色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学校课程必然面临迭代的时代命题。学科中心模式向素养核心模式转轨,起源于工业化时代以知识体系架构的学科需要直面大数据、智能化时代进行重构,是一次学科涅槃重生的机遇。本文旨在以历史学科面对航海文化特色高中建设中课程实施体系重构探索为案例,介绍新时代学校课程学科重构的实践经验、教师的应有作为。

    2025年04期 No.289 170-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0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以深度学习理念设计单元教学方案——以《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例

    张逸红;杨灵;

    深度学习的五大特征是深度学习如何处理教学活动各要素间关系的具体体现,是深度学习是否发生的重要判据。为了帮助学生真正实现深度学习,需要以这五大特征引领教学设计、实施及改进,在操作中简化为以“价值与评价”特征引领学习主题和教学目标的确定,以“活动与体验”“联想与结构”“本质与变式”特征引领课堂学习任务的实施,以“迁移与应用”特征引领课后作业的设计。

    2025年04期 No.289 175-179+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1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逆向教学设计下历史单元分层作业设计探究——以《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为例

    胡靖华;高凡东;

    在“四新”背景下,作业日益成为落实教学评一体化的重要方式。为有效开展教学评价,涵养学生学科素养,单元作业设计应结合“逆向教学设计”理论,对作业设计目标、内容与主体作整体思考,更应关注学生学情,紧扣教学环节,直指学习目标,对单元作业目标设定、单元作业内容命制与单元作业设计实施作通盘考量。

    2025年04期 No.289 180-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7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研学引领:历史选修“史学入门”实施探微——以“认识传统方志”研究性学习为例

    葛俊超;刘和洪;

    选修课程是国家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选修模块是学生史学专业进阶的基础。“史学入门”模块立足史学基本理论,阐述历史学本身的学科属性和内在机理。在“无教材”学习模式下,选修模块的设计与实施应以围绕依托真实情境构建的研究性学习展开,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为目的;依据国家三级课程管理体制,选修模块的设计与实施应在课程标准指引下,凸显区域文化特色。选修课程的研究性学习可与研学旅行规划相结合,以实现选修课程在时间上的延伸与空间上的拓展。

    2025年04期 No.289 186-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8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证史 探史 问史 传史——教材图片落实核心素养探析

    白冬;

    本文聚焦探究统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教科书中图片的运用情况,通过分类梳理,分析其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效果,围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进行深入探讨。旨在为初中历史教学中图片的有效运用提供实践指导,丰富教学内容,助推学生形成直观的历史认识,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促进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2025年04期 No.289 193-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3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英国初中历史教科书中的日常生活史研究

    张雪;卢晓宇;

    日常生活史是在知识情境化与问题化的整合下,链接历史学习情境和真实世界与生活经验的重要内容。2013年版的《英国历史科国家课程标准》和牛津版初中(关键阶段3)历史教科书重视日常生活史的教学,探索日常生活史内容依托下对于问题的发现、逻辑链的结构化认知、有效持久的高通路迁移能力形成,与自我建立联结的积极主动的深度学习和方法论构建,以及在批判和反思中完成意义的生成与阐发等问题。这些思考也从一定程度上启发我们对于日常生活史的教学,以及对深度学习的时代价值、达成路径、推进策略等问题的探讨。

    2025年04期 No.289 200-207+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钱币上的历史(37)

    许璐瑶;

    <正>挪威克朗(纸币)挪威王国现行钱币是挪威克朗,纸币共有5种面值,分别是50,100,200,500,1000克朗。现行纸币以“大海”为总主题,旨在表达挪威文化的特征:众多群岛、峡湾构成了挪威漫长而又崎岖的海岸线,同时也塑造着挪威的经济风貌,海洋文化是挪威历史文化和国家认同中的关键要素。50克朗纸币以“将我们联系在一起的大海”为子主题,纸币正面的主要图案是以挪威索伦德市的Utv?r灯塔(图1)为基础绘制而成的。这座灯塔建于1900年,其功能主要是为附近的渔民和商船队伍提供可靠的陆地标志。1999年,该灯塔被列入挪威“国家文化遗产名录”。时至今日,挪威海岸已经形成了一个由21000多座灯塔组成的精细航标网络,越来越多的航道与灯塔使得挪威各个地区间的联系日益紧密。

    2025年04期 No.289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钱币上的历史(38)

    许璐瑶;

    <正>挪威克朗(硬币)挪威王国现行硬币面额主要有1、5、10、20克朗。在20克朗硬币的背面,是一艘维京船的船头(图1)。除了体现挪威海洋文明的维京船外,硬币上还有挪威建筑古迹的影子。此外,挪威银行也发行了大量纪念币,纪念内容包括挪威杰出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周年纪念、重要体育活动等,这些纪念币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和文化价值。10克朗硬币背面的主要图案是挪威木板教堂的屋顶(图2)。木板教堂是挪威中世纪较为重要的公共建筑,常存在于乡村社区,是挪威高超木结构建筑艺术的代表。挪威最著名的木结构教堂建筑是建于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并于1979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乌尔内斯木板教堂。由于在选址和地基建设等方面有许多独特之处,挪威的木板教堂在潮湿多雨的环境下仍然屹立不倒。如博尔贡(Borgund)木板教堂已有800多年历史。

    2025年04期 No.289 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