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顾年茂;
侨易学提出“物质位移导致精神质变”的命题,构建了一个“物质—精神—社会”相互作用的关系网络,揭示了现代世界权力秩序的演变逻辑。历史上,中国长期是制造大国,丝绸、瓷器、茶叶、棉纺织品和墙纸等商品深受西方及其他地区欢迎,被大量购买和仿制。数以亿计的中国商品在塑造国家形象、象征文化价值和构建东方想象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也反映出中国在历史上的政治强国地位。然而,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和全球机械化进程的加速,欧美国家逐渐成为全球权力中心。新式科学研究范式、尖端工业产品与科学家群体不仅深刻影响全球治理和国际标准的制定,其背后的知识体系和工业产出本身也蕴含强烈的权力属性。这些资源在欧美大国之间高频流动,其根本目的在于确保对其他国家及其资源的有效控制。当代世界的出口禁令和技术封锁进一步表明,知识与产品不仅是权力的象征,更是确立统治地位的重要手段。
2025年03期 No.288 3-13+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8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叶隽;
本文以中德关系史为主线考察《永乐大典》的流转轨迹,揭示汉堡、莱比锡路径的不同意义,既关注作为文化典籍迁移之重要推手的学者功用,也不忽略其作为政治场域的文化功能;同时适当兼及全球史的整体视域,凸显器物侨易的文化意涵与政治背景,强调也可将《永乐大典》视为一种“异物”,但承载的却是中国人走向世界的文化理想,既可以是林则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也还可以是通过各种可能途径的“借船出海”、“广收并蓄”,不仅实现“察变寻异”的知识好奇心,同时也更应重视藉此实现的“交域”之功用,取今复古、融会东西、建三构序。
2025年03期 No.288 14-22+83+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8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董琳璐;
德国哲学家凯泽林曾在上海尚贤堂做《东西方以及两者对共同真理的探索》(报刊译名)的演说,对“中国性”做了详细总结。其英语论稿之后形成了三个阶段的文化传播:以李佳白为引导的第一波在沪报刊杂志的报道、后期上海地区以陈焕章孔教会为线索的翻译和摘录(更名《中西思想异同》)、以卫礼贤在山东以及北京地区的呼应几个阶段。体现了时人“中西文化观”的共识形成过程及现代城市对文化传播的推动作用。
2025年03期 No.288 23-28+123+184-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6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陶艳柯;
展呈作为媒介的沙龙从法国至德国的移易,管窥18—19世纪法德文化交域景观绘就的细微肌理,以显明彼时法德文化接触、互动与交融的一个具体面相。沙龙移易是18—19世纪法德文化交域景观媒介移易维度的典范。从沙龙移易现象至18—19世纪法德文化交域景观,离不开侨易主体(类主体)、侨易线路(法-德)、侨易载体(侨移)与侨易语境等基本因素,且正是侨易运输方式与综合侨易运输网营造并维系着景观的时空边界。“侨”“易”因果关系预设所反映的“二元三维”侨易认知的作用同样无法忽略,其影响法德文化交域景观的迭代和创新,是规约18—19世纪法德文化交域景观构筑的关键因素。
2025年03期 No.288 29-38+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6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李小东;
徐旭生平衡学术与致用、科学与情感的考古宣传思想,既源于早年哲学研究中对科学与情感关系的思辨,也吸收了“法日派”学人设立博物馆、编办通俗报刊等经验。在主持、指导斗鸡台遗址与张骞墓发掘的实践中,徐旭生通过在大众报刊发布发掘消息、举办发掘仪式等方式,调和了公众情感与科学考古的紧张关系,缓和了公众对考古发掘的疑虑,普及了考古知识,并借考古发现宣扬了民族精神。对比史语所殷墟发掘期间的考古宣传,可知民国时期的考古宣传存在偏重科学主义与调和公众情感两条思路,体现了近代学界对学术走向公众的不同认知与实践。
2025年03期 No.288 39-47+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7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耕华;
新找到的吕思勉佚文《钱钟汉<读史浅言>跋》,刊印于1936年3月,是目前所见吕氏最早将古史材料的特征概括为“层累造成”与“逐渐剥落”说的材料,与钱穆1936年刊印的《中国通史参考材料》中说法,在含义和时间都很相近,尚不能推断两者的关系及早晚。在古史材料的研讨中,虽然双方都认同古史材料有可信和不可信的二面,然用一组对应的概念术语来描述它,最初是王国维的“缘饰”与“素地”说,稍后是吕思勉的“层累造成”与“逐渐剥落”说,及钱穆的“层累造成”和“层累遗失”说。相比而言,吕氏的术语较为确切。
2025年03期 No.288 48-53+185-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6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永祥;
抗战胜利后,为应对美国的扶蒋反共政策,中共展开了对美国的全面批判。按性质划分,批判包括现实和历史两大路径。历史路径主要依托“美国侵华史”文本进行,将其纳入宣传体系。目的在于,通过对“中美关系史”的重新定位和解释,颠覆美国苦心经营的“正义”“超然第三者”形象,阐明美国的帝国主义本质及其侵略属性,驳斥所谓“对华友谊”论调,将民众的心态从“崇美”转变为“仇美”。“美国侵华史”文本的最初生成是史学发展的自然延伸和史家的自觉行为,并建构出特色鲜明的叙事体系,被纳入宣传体系后,其内容则出现一定程度的同质化。相关历史书写的理论依据、叙事模式及话语等,则主要依据毛泽东关于中美关系的认识。这一时期对美国历史形象的重塑既达到了预期的宣传效果,又间接开拓出一个新的学术领域。它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美关系史领域的初步探索,其学术价值和学科意义不应被忽略。
2025年03期 No.288 54-61+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9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谢国荣;
20世纪60年代初,在肯尼迪政府的疏导下,部分民权活动家放弃直接行动,转而从事选民登记活动,但他们选择了种族隔离十分严重的密西西比州。黑人在密西西比州经历选民登记和“自由之夏”运动后,将斗争重点放在政治权利和贫困问题上。他们在1964年建立起属于黑人的密西西比州自由民主党,挑战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席位的分配,试图加强对黑人社区的领导和对黑人事务的掌握,并通过参与政治进程来改变白人权力结构。他们把黑人的贫困问题归结为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并把民权斗争带向更为“激进的黑人权力”运动。
2025年03期 No.288 62-71+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5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黄倩;
美国民权运动期间,马丁·路德·金等黑人中产阶级精英主张的大规模非暴力抗议运动是争取平等公民权利的主要方式。然而,金的抗争策略及理念遭到来自底层的“好战分子”、黑人民族主义代表马尔科姆·X的挑战,后者呼吁采取暴力及革命等一切必须的手段。从表层看,金与马尔科姆在暴力与非暴力的斗争手段、融合主义与分离主义的斗争目标以及反殖民主义斗争路径等方面分歧极大,但实际上,金的思想内含激进主义色彩,而马尔科姆的理念亦呈现务实主义风格。二人在被种族主义分子暗杀前,就黑人民族未来的思考逐渐趋近。
2025年03期 No.288 72-83+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2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巩大松;
频频制造新闻事件以吸引主流媒体持久关注,是民权运动时期黑豹党迅速崛起为备受瞩目的“黑人权力”组织的关键战略。这既源于其激进的意识形态和“革命先锋”的自我定位,也体现了与平行组织间的竞争关系。然而,这种崛起伴随着主流媒体暴力化、扭曲化的报道,使黑豹党陷入发展困境。过度依赖媒体聚焦催生了一种爱慕虚名的组织文化,进而可能导致该组织逐渐与黑人社区疏远。与此同时,主流媒体对该组织的“污名化”形象建构,不仅激发了当局的压制政策,还加速了黑豹党的衰亡。学界可借此管窥“黑人权力”运动相较于经典民权运动在媒体策略和在与主流社会互动上的利弊得失。
2025年03期 No.288 84-94+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6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王新刚;张宇;
西方学界对古叙利亚研究已逾百年。然而,受东西方观念差异及西方对东方认知演化的影响,西方学者往往将古叙利亚的历史视为附属议题,而非作为独立的历史主体予以考察。古叙利亚文明是以古叙利亚地区为地理载体,以生活在这里的各民族为活动主体,在与域内外文明交往与互鉴过程中,共同创造形成的一种拥有自身特色的文明形态。文明交往是古叙利亚文明流变的关键线索。文明交往使古叙利亚文明呈现出肇始时期、亚等文明时期、叙利亚-希腊模式时期、衰微时期等阶段。随着古叙利亚在其历史进程中卷入更广阔、更复杂的交往关系,古叙利亚文明的地理空间亦逐步廓清。
2025年03期 No.288 95-100+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4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王阳;
自第一次布匿战争结束,罗马开始向海外推行行省制度。行省治理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既是罗马政府自上而下施加统治权的过程,也是行省人民自下而上向中央政权提出请愿、表达诉求的过程。因此,行省与罗马中央政权之间的沟通和对话也是罗马行省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罗马帝国可以被视为一种对话体系,在对话过程中,特权、地位和资源分配的问题得以解决,行省议会的各项职能正契合这种对话机制。作为罗马帝国的一种特殊组织,行省议会经历了从地方自发组建到制度化的历程,其内涵也经历了三次转变,反映了罗马统治与希腊化制度文明相互适应、双向塑造的特征。
2025年03期 No.288 101-108+187-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4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丽萍;高嵩;
“代际理论”“同化理论”和“日常叙事”是美国东欧犹太中产阶级研究的三种主要范式和路径。“代际理论”聚焦代际差异与阶级跃升的关系,揭示了该群体与美国中产阶级整体进程的一致性;从“美国化”到“经典同化”再到“同化多样性”,“同化理论”发现其在融入主流社会后,依旧处于非主流地位,面临“犹太性”与“美国性”的张力,始终保持“差异化同步”,形成有别于盎格鲁—撒克逊白人新教中产阶级的独特性;“日常叙事”聚焦他们的消费行为与社交活动,具象化展现了该群体的独特性与“融入中重塑”的社会适应方式。东欧犹太人的阶级跃升,既折射出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美国社会阶级结构的演变,又呈现了美国犹太社群从自发向自觉的现代化转变。
2025年03期 No.288 109-123+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2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黄爱梅;
本文探讨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对初高中历史教学的影响,重点分析了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的年代框架、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文明标准的“中国方案”以及考古资料对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关系的支持,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
2025年03期 No.288 134-140+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6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孙飞洋;吴晓棠;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念,在思想文化专题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具有特殊的表现。通过这一理念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唯物史观,实现历史教学的目标与要求。以《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一课为例,通过对教材叙述的导向意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以及对教学闭环的追踪意识的分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可以进一步辅助教师教学,实现立德树人、坚持正确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培养和提高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基本理念。
2025年03期 No.288 141-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9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艳;
为避免知识碎片化,新课标倡导运用大概念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新课标视域下的教学按照整体(单元导言课)—部分(课时)—整体(单元总结课)的顺序进行,好的单元导言课能统领整个单元,厘清学习图谱,明确学习价值,激发学习动力。备课时在提炼单元教学主题的基础上关注四个环节的设计:主题引领精彩导入明确学习价值;梳理课时逻辑初建知识结构;单元学法指导与学习资源推荐;单元评价量表明确评价层级。
2025年03期 No.288 147-150+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1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德运;王子涵;
高考真题是中学教学和备考的重要资源,真题使用取向决定着教师教学活动如何使用真题。聚焦真题呈现史实的单维度取向模型,存在着矮化了现代历史教育的高度、淡化了核心素养落实的力度、弱化了平时复习备考的效度等局限。为了有效利用真题,让试题育人成为可能,有必要在呈现史实基础上,加入问题情境、核心素养两个命题要素,建构多维度取向的真题使用模型。
2025年03期 No.288 151-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9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胡常海;徐灿华;
职普融通是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需要,随着中职历史统编教材的落地施行,通过比较普教和职教教材资源,实现资源共享。结合中职学校历史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职普融通背景下中职教师通过“注重历史学习与学生专业发展融合”、“普教和职教教材资源交互与借鉴”、“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制定精准的教学评价”4个方面的路径实施达成中职学校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
2025年03期 No.288 159-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1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潘标;白云浩;
长期以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存在教师讲述抽象化、学生接受被动化、教学效果空洞化等“三化”问题。实践表明,通过辅之以“互动式”典型案例学习,将具体党史人物与事件作为个案融入课堂,既能提升课程学习成效,也能有效化解“三化”问题。教学模式创新成为促使课程内容生动化、课堂气氛热烈化、教学效果充实化的“最后一跃”,通过学生分组讲述、分组评论以及教师总结等各环节,弥补了大班教学讨论的缺失,使全体学生在互相争论与聆听同伴争论中提升了教学效果。而如何根据学生专业不同设置差异化教学,则成为改善这一教学模式的探索方向。
2025年03期 No.288 167-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7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谷继坤;
俄罗斯国家历史教育改革的重要特点是领导人的主动参与和国家意识形态的主导彰显,这种特点集中体现在历史教科书的编审历程中。经历了20世纪初的过渡适应期,到30年代中后期,苏联官方审定出版了统一的国家中小学历史教科书,其后虽几经改革,但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原则一直是单一指导方针。80年代中期,苏联开启“重建”意义上的改革进程,多元化的思潮影响到了历史教育领域,过往单一思想不再是历史教科书编审的指导方针。到了90年代,多元化思想在历史教育领域的影响凸显出来,大量各种思想指导下的历史教科书出版,由此带来了一系列问题。进入21世纪后,普京多次出面整治历史教科书问题,并出版了单一概念指导下的统一中学历史教科书。普京版中学历史教科书集中体现了俄罗斯国家历史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向,即建构并凝聚国内在俄罗斯历史进程中重要历史问题上的共识,实施以爱国主义社会意识形态为核心的国家认同教育。
2025年03期 No.288 174-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3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明依;
<正>加拿大元(纸币)加拿大元,又称加币或加元,自1858年起使用。加拿大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大部分居住民为英国和法国移民后裔,因此货币上有英语和法语两种文字。目前流通纸币包括5、10、20、50、100元五种面值。自1934年加拿大银行成立后,至今已推出六大系列纸币,每一系列都见证加拿大的发展,发出来自加拿大的声音。1967年,为纪念联邦成立100周年,发行了1元纪念币,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形象被印在这张纸币上(图1)。17世纪初英国获得了加拿大的控制权,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打响,在综合考量国际形势后,英国议会于1867年7月1日通过《不列颠北美法案》,将加拿大各省合并,成立联邦形式的加拿大自治领,7月1日也正式成为加拿大的国庆日。
2025年03期 No.288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7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明依;
<正>加拿大元(硬币)加拿大的硬币有六种面值,分别是5分、10分、25分、50分、1元和2元,由加拿大皇家铸币局铸造。加拿大是英联邦成员国,国家元首由英国君主兼任,印有英国国王查尔斯三世半身像的硬币自2023年12月开始生产,这套硬币由来自蒙特利尔的肖像艺术家史蒂文·罗萨蒂设计(图1)。加拿大自然资源极其丰富,硬币背面印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动物和标志,展示其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元性,代表着国家文化和身份认同。如2023年的5分硬币背面,是一只海狸坐在一块岩石上,代表着东北林地的阿尔贡人遗产(图2)。10分硬币背面是扬帆的三桅渔船蓝鼻子号(Bluenose),渔业是加拿大的传统产业,这艘建于1921年的渔船,也已经成为了新斯科舍省的标志(图3)。25分硬币背面是北美洲驯鹿,加拿大国家级保护动物,在野生动物中最具代表性(图4)。
2025年03期 No.288 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6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